孙茂松 有人把MOOC形容成高等教育的“海啸”,MOOC确实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战略思考和新的机遇,但是,MOOC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接下来该怎么发展?发展前景到底如何?实际上还是存在争议的,现在还处于草创期和探索期。 MOOC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两个。第一个是,一般高校或社会大规模人群能否以及如何利用MOOC显著提升学习者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第二个是,一流高校能否以及如何利用MOOC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目前看来,MOOC对第一个挑战具有天然的优势,应该比较乐观;第二个挑战是“硬骨头”,受到的质疑比较大,也是我们更加关注的。 我认为,一门MOOC课程是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两个最关键的因素。第一,也是最决定性的因素,名师。就是一定要最好的教师上课。同样的课程由不同的老师上,效果会有霄壤之别,尤其是通识教育类和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如果没有好的老师,开课反而有副作用,还不如不开。第二,技术平台。要在技术上保证在线学习MOOC的学生真正有上课的感觉,让他们感觉不是在看视频,而是仿佛置身于生动的课堂之中。增强线上学生这种“上课”的感受,应是MOOC的技术设计要点。 根据我的观察和总结,MOOC在技术层面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特征1:以“短视频(一般10分钟左右)+ 交互式练习(interactive exercises)”为基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点/知识体组织模式和学习模式。这一特征要求我们要把知识的颗粒度做到比较小,便于“碎片化”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记忆与理解。这些“碎片化”的基本教学元素构成了一个动态可控的有机体,使得各种学习材料在在线学习过程中被及时调动起来,学生对学习节奏具有一定的控制权和主动性。 特征2:交互式练习的即时反馈。MOOC课程的学习者很可能是社会上的海量人群。一般很难像校内课堂一样安排助教对学生作业及时批改。基于机器自动评判和打分的交互式练习即时反馈技术在MOOC教学过程中于是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按照课程要求完成习题并提交答案后,MOOC技术平台应立即对其正确性予以评判并打分——这种方式摆脱了传统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提供学习材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显然会有助于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督促学生学习。 特征3:基于“学习大数据”的个性化服务。原则上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全部学习对象(包括短视频、交互式练习等)的全部学习行为都会被MOOC技术平台自动记录下来。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将会汇集成“学习大数据”。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挖掘,教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能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及“推荐”学习资源,可持续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实现“因材施教”式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特征4:依托网络学习社区的互动交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在学习社区的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个是依靠学习社区的群体智慧,部分地解决机器难以处理的较为复杂、灵活的交互式练习自动评判和打分问题。比如说,当学生完成并提交了一篇分析性文章时,机器无法自动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社交网络的功能,让学生之间互相评判和打分。“学生自己评判自己”的结果有些是靠谱的,有些是很不靠谱的,而那些经常给出靠谱评价的学生将在社区中赢得“口碑”,从而在评判过程中逐渐拥有更多的权威。 特征5:如校内课堂般的线上课程组织方式。MOOC课堂试图给学习者营造一种校内课程类似的学习环境,如按周上课,学生需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与进度,要按时完成作业、通过各种测验等。 显然,在MOOC技术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多新技术可以融合进来,也有不少前沿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那么,在中国发展MOOC应该注意什么呢?我想讲四句话,每句话中都包含一个“最”字。第一,要以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仅仅是优质教学资源,我认为档次还不够,一定要是最优质的,这样才会形成如水银泻地般的辐射效果。第二,要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这一点通过前面的论述已经很清楚了。第三,要以最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包括微视频、学习对象、学习大数据、个性化学习等,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第四,要以最大化中国教育利益为目的。我们所关心、所服务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国民,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终身学习者。 2012年被称作MOOC元年。MOOC刚刚出现之际,国内外舆论一时沸沸扬扬,我脑海中不由地“蹦”出了两句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传统课堂好像要沉下去似的。但我并不这样认为。MOOC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创新平台,它会放大、优化传统课堂,但在可预期的未来绝不会取代传统课堂。MOOC会对平庸的大学形成巨大的压力,甚至是生存压力,但拒绝平庸、顺变求新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依然会非常好地运作。 在高等教育的天空中,太阳会照常升起,虽然它升起的时候,境界可能已经全然不同,因为在MOOC的框架下,许多新手段会促使大学的传统教育方式发生某些质的变化(如“翻转课堂”),但整个格局应该不会根本改变。对待MOOC,我们一方面要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另一方面也不要盲目乐观,一哄而上。 (本文根据孙茂松在“2013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中的发言整理而成。)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