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实现教学改革
北京晨报:MOOC以强劲势头袭来,一时间,使得国内高校个个自危,“传统大学消亡论”甚嚣尘上。您认为,MOOC引发的这场教育革命真的会造成传统大学的灭亡吗?
祝智庭:教育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单纯地通过网络教学完全替代育人方式。特别对于理工科课程而言,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多的依靠实际应用与实验完成。或许有一天,虚拟实验将得到广泛普及,但这个过程比较曲折,也不会完全取代实际操作。文科学生也更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该天天挂在网上,变成百分百的“虚拟公民”。
分析一下国际上MOOC机构的行为,如果算是成功的话,那么其成功要素可以归为三点。一是根植于开放课程资源。新西兰人很直白,办了一所“开放教育资源大学”。不过,如果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地基上构建谋利商业大厦的话,就已经背离了UNESCO于2012年倡导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让知识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的精神。
二是得益于逐名效应,出于学习者对国际名校名师的仰慕,这一点只能令普通高校羡慕嫉妒恨。然而,名校教师未必教学高明,国际著名开放教育专家约翰·丹尼尔爵士揭穿了这一“谎言”,他说:xMOOC的谎言和悖论都与质量和教学法相关。第一个谎言是:学校的品牌是教学质量的象征。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开发xMOOC的知名高校,他们的声誉是因其研究而获得的,并没有资料表明他们在教学尤其是网上教学方面特别优秀。我本人的看法是:普通学校、普通教师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因为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名校的MOOC不可能适用于每一类学生。普通教师也可能通过信息化教学创新让自己变成名师,普通学校也可能通过信息化教育创新变成名校。
三是归功于运作机制,先学习后付钱。这是美国人的商业高明之处,因为数字化课程资源可以无限复制,几乎不增加成本。如果换成开饭店的话,让顾客先品尝,觉得满意才付钱,谁办得起呢?
据上分析,单凭MOOC一阵风起,就轻言“传统大学消亡论”,未免有危言耸听之嫌。无论如何,大学课程教学中应该引入网络支持教学互动与适应性评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切实可为之事。
北京晨报:您认为,未来MOOC将对大学教育改革起到什么作用?除MOOC外,大学教育还应如何实现改革?
祝智庭:大学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不要让自己眼睛只盯着MOOC。除了MOOC,大学其实还有更大的可为空间,例如在课程体系的创新重构,数字化实验环境设计,多学科协同科研平台研发以及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如果能够取得突破的话,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更有价值。诺贝尔2013化学奖颁给了“把化学实验室搬上网络”的三位科学家,应该对我们更具启发意义。我国高校在数字化科学实验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这是值得特别重视的。我们应该做到e-Learning(数字化学习)与e-Research(数字化科研)两手抓,并且创建两者互相融合的平台。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创新教育文化和灵活开放的管理体系。唯有胸怀信息化教育变革大格局,才能平心静气地去追赶国际先进教育,而不是被一些表面现象搞得集体焦虑,以致变形失态。晨报记者 王斌 实习记者 刘佳